本人在114年11月13~16日到世貿一館參觀完「台灣教育科技展」及收到朋友傳給我的「智慧科技-黃振祺」
一文後,讓本人再想起2年前本人寫的「台灣公共圖書館數位學習區的規畫與未來」論文,再看到教育部展區被歸類到「資源服務」的國家圖書館攤位,因國家圖書館是台灣圖書館界的龍頭,故讓本人因而得知「圖書館」的作用之一是台灣教育科技的「資源服務」,而此一定位讓本人有了以下思考。

二
緣起
本人在教育部展區「教育部因材網」的許多攤位上,看了一些參與教材製作的教師或參與輔助製作的人(例如:檢查影片中的圖片有無授權的助理人員)現場展示他們製作的「影片教材」(數位內容),這些「影片教材」每部不超過10分鐘,並且觀看一段時間後會有停下來詢問觀看者影片中提到的問題,有回答成功或選擇先不回答就才能往下看,這些「影片教材」是以「課綱(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爲主體,由有意願參與的學校老師及相關助理製作的,並有專業教授進行審核,這些「數位教材」的使用對象是學校學生與學生家長,學校學生及學生家長有帳號密碼,可以透過電腦連上網際網路來進行使用,學校老師上課時亦可以在課堂上使用這些影片進行授課,而這件事情也與教育部投入大量經費的「生生有平板」計畫及「自主學習」相互結合。

三
在縱觀台灣教育科技現況後
,開始有了以下較具體的想法
本人因已有相當程度了解台灣的公用電腦及台灣的圖書館,故在加入對「台灣教育科技」看展後對相關事情的了解後,本人認為學校學生或學生家長在進行「數位教材」之「自主學習」時,也可以到公共圖書館的公用電腦區來使用,前提是在公共圖書館公用電腦的「聲音」服務部份要有了明確的對策,(例如:公用電腦「附有耳機」或使用者需自帶耳機),有了這樣的環境,使用者就可以在公共圖書館公用電腦使用「教育部因材網」上的影片教材。另外,很多公共圖書館是在學校旁邊,有些學生會下課後去圖書館,如有耳機等完整服務,是可以成爲學校與公共圖書館合作的項目。
如公共圖書館被「台灣教育科技」納入「資源服務」的場域,則將「沒有耳機的一般的公用電腦」轉型成「含有耳機的多媒體公用電腦」,因這些公共圖書館公用電腦面對的
是各式民眾,是比學校學生及學生家長之更大範圍的使用者,故
應可以加入更多樣的數位內容(例如:
加入更多樣的英語學習數位內容、無人機練習 (讓學生及民眾從小及很方便的就可以接觸到,而成為全民國防的一部分,而無人機的操作事實上是可以在特定公用電腦上操作的)。以這樣的角度構思現有的公共圖書館公用電腦進行「數位轉型」與建置「數位學習區」(參閱:臺灣公共圖書館數位學習區的規劃與未來)應該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向。
本公司有意整理與公用電腦相關的需付費給廠商的各式數位內容(例如:BBC等),與政府單位本身的免費各式數位內容(例如:國立教育廣播電臺),並與相關廠商及單位合作,而讓公用電腦變成數位內容豐富的「公用電腦數位智慧平台」。

四
數位內容服務納入國家圖書館的服務範圍:
一)
善用國家圖書館推廣空中英語教
室影音典藏學習系統ㄧ「全國公圖版」
(參閱宜蘭縣羅東鎮圖應用實例)的既有基礎(國家圖書館已有全國公共圖書館的公用電腦對外IP)
,國家圖書館可進行公共圖書館公用電腦一證通 (參閱:數位E閱讀─如果借書證像信用卡)(可讓使用這些公用電腦變的很方便)!
二)善用2030雙語國家計畫
(例如:讓公共圖書館成為一個真正可以進行英語學習的環境)
。
三)善用公共圖書館公用電腦
(例如:讓民眾可以在圖書館製作數位內容,基於民眾行為模式,還有公用電腦的安全與資安考量,民眾可以存放到自己的雲端空間中或透過電子郵件寄到自己的信箱中,並自行備份到隨身碟!)
。
四)善用公共圖書館公用電腦桌面
(例如:國家圖書館可以與文化局及鄉鎮圖書館共同管理開機自動到特定網址下載檔案到桌面,而檔案可以是可以連結到特定網址的圖標(icon))
(以國立教育廣播電臺的圖標(icon)放於電腦桌面為例)。
五)善用公共圖書館公用電腦待機畫面
(例如:國家圖書館可以與文化局及鄉鎮圖書館共同管理待機畫面的輪播圖片功能)
(參閱花蓮縣吉安鄉圖待機畫面輪播範例)。
六)善用「鄉誌」在公共圖書館的特殊地位
本人認為「鄉鎮圖書館」應該也可以和國家圖書館知識服務組的「台灣記憶」做相關合作參與鄉誌數位化,本人對數位鄉志的另外的觀點是,可以帶動觀光以及增加當地百姓的收入,而這部分會是鄉鎮長想要看到的部分。另外,有朋友則提到可以利用現有鄉誌資源進行創新,例如:用鄉誌老地圖作遊戲,也就是利用現有資源開發新作品獎勵創作
。
七)加入公共圖書館自己的專屬AI服務
這部分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的曉書機器人已經有打下不錯基礎。

五 結論
本人這次去看台灣教育科技展是獲益良多,以上是本人提出的想法,認為這些是可以「由國家圖書館出面領導」,而能像「教育部因材網」一樣,成為教育部的重要未來政策。如果以上想法能夠被接受,且爾後能夠在台灣真正實現,則這將是會引領世界潮流的新作法。